首页 | 快讯| 滚动| 国内| 国际| 时尚| 社会| 财经| 娱乐| 体育| 文化| 科技| 房产| 汽车| 旅游| 综合| 图片|
开眼界、问问题、出成果——工匠上清华 学得怎样了?

发稿时间:2024-11-01 17:16:51 来源: 新华网

 聆听“人民工匠”许振超现场授课后,一本本笔记递到他的面前“求签名”,课堂秒变“追星”现场;进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各类模具、车床、机器人,令产业工人们连连惊呼,“太熟悉了,太亲切了……”

  在这个秋天,2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拿着通知书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参加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与清华教授、院士等专家学者面对面。满满“工业风”的课堂,成了清华园的别样风景,更释放出我国为产业人才搭建成长阶梯,成批次、成体系、成规模培养大国工匠的鲜明信号。

  通知入学▶▶▶

  技术人才进清华 选班上课灵活

  49岁的北安时代创新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陶建伟,在北京生活工作至今,却从来没有“打卡”过清华大学。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当年是从技工学校毕业的,“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我觉得清华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

  工作20余年,陶建伟致力于电梯安装维修和新技术应用与研发,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行业比武“状元”。但是收到“上清华”参加培训营通知的那一刻,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科技带头人,还是有些忐忑。“到时候清华老师讲些啥,能不能听得懂啊?”

  “95后”姑娘郭东妮,刚刚度过自己的29岁生日。已经是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获评长沙市劳动模范、2024年“湖湘工匠”等称号。被通知入选培训营,郭东妮十分惊喜。她告诉记者,自己十多年前来北京旅游,曾参观过清华大学。“没想到参加工作了还有机会来清华学习。可能是我所处的人工智能行业比较新兴,帮助我获得这样宝贵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其主要目标指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总工会正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9月9日,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开班,220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产业工人走进清华大学。在参观校园、校史馆等场所后,即正式开始培训营的学习。

  记者了解到,培训营在时间设置上十分灵活。220人分为四个班,每班各制定三个阶段的学习,每阶段为期一周,大家可根据工作安排选择合适的班次。例如,郭东妮选择的是二班,于9月23日至27日进行第一阶段培训。她第二阶段的培训安排在11月中旬,第三阶段则在明年3月份。陶建伟加入的是三班,10月18日刚完成第一阶段培训。他的第二阶段培训在12月初,第三阶段则在明年4月份。

  重回课堂▶▶▶

  骑车夜访实验室 感知学者风骨

  培训期间,学员们入住校园内的高访公寓,每人还发放一张校园卡,可在各处食堂用餐。这样的设置,让学员们拥有“沉浸式”的校园体验,不过对美食美景,大家却只能匆匆一瞥。“太忙了!来之前以为以感受氛围为主。结果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上课,晚上9点多才能回去。”

  学些什么?郭东妮回忆,课程大致分为两类。其一偏专业,比如机械课程,前沿科技等。“我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大多数都还属于制造业,基础理论是相通的。”另一类则围绕国家政策解析、工匠精神培育等思想理论方面展开。

  最让小郭受到触动的是,近距离接触清华大学老师、院士等专家学者,所感知到精神风骨。“有位老师介绍了团队科研成果后,回顾是怎么一步步达到国际领先地位的。说前半程是依赖别人,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别人没有研究出来的,我们要去创造!那种不信邪的执念、咬紧牙关的坚持,让我们听得热血沸腾。”

  一位院士分享科研成果后,话锋一转,展示了在摄影、作诗方面的成就体会,小郭直呼“反差”好大!“印象中的院士都是兢兢业业,全心扑在科研上。其实院士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这种学术风采之外的人格魅力,让大国工匠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了。”

  “供应链安全,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在《制造业发展态势与数智化转型》课堂上,主讲教师、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侃侃而谈。“大国重器”的数据图片、“卡脖子”技术列举,满满的信息量令人目不暇接。陶建伟奋笔疾书,笔芯墨水都用下去了一大截。“老师真的充满热情,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来授课。”

  在听完刘辛军老师《机器人和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课程后,陶建伟和十几位同学相约,晚上去参观刘老师的实验室。清华校园很大,学员们骑着车,晚风从脸庞拂过,唤起久违的单纯探究乐趣。“这样的体验太有意思了!”在他看来,学员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培训营不是教给大家某项具体的技术,而是开阔视野、传递创新理念。这也是“大国工匠”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攻关▶▶▶

  “上天入地”开脑洞 课题碰撞灵感

  除了授课、讲座、参观这些 “统一行动”,学员们还需完成培训营布置的其他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即创新课题攻关。

  郭东妮解释,开营前,每个人都被要求带着实际工作中的一个课题前来。可以是要达到的目标,或待解决的问题。班里50多人,按大致领域分为七八个“攻关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讨论课题,并请清华的老师来评审、提意见。

  郭东妮带来的是纺织领域的“智能验布系统”课题,这与她的日常工作紧密相关。以往在纺织行业,需要大量工人逐一检查生产布匹有无破洞、翻网等瑕疵,耗时耗力,准确度也低。小郭及其团队探索将工业相机架在布匹生产线上,实时采集图像传输到计算机,识别检测布匹瑕疵,用人工智能来“解放”工人的双眼。

  在小郭的理解中,创新力是工匠“五力”(引领力、成就力、创新力、专注力和传承力)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课题攻关的设置,正是为了激发各领域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能力。待11月中旬的第二阶段培训,课题就要做中期汇报了,她正抓紧时间,围绕课题将想法举措进行梳理。

  陶建伟带来的课题是,“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施工技术和电梯运维智慧化应用研究”。介绍自己课题,并聆听其他学员的课题时,他不断有“脑洞大开”的感受。“班里同学研究的东西有‘上天’的有‘入地’的,我们会互相介绍,为什么研究这个项目,采用什么方法……可能我的题目里有一些内容,能用到你的研究,这就是一种学习。”

  培训期间,一位老师的话语给陶建伟留下深刻印象,“不是清华很厉害,不是清华的老师很厉害,而是来清华上学的人很厉害。”他认为,全国总工会将各行各业已有一定积淀的产业工人层层遴选出来,也是希望培育对象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清华声音▶▶▶

  与工匠交流为“联合攻关”带来可能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政府和企业人才学习中心主任、大国工匠培育工程项目负责人张忠义介绍,此次参营的220名学员,基本是来自区域或行业重点企业中的技术技能人才骨干和企业科技攻关带头人。60%以上拥有副高以上职称,80%以上承担着省部级以上科研攻关课题,数位经全总提名而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

  由于学员课题侧重于工程和科技实践,部分课题特别是几个制造“大国重器”重点企业学员的课题,本身就是当前清华相关院系的重点科研领域。因此,“清华相关院系的教授对学员课题内容并不陌生,相互间的交流也给产学研合作在重大课题上联合攻关带来了可能。”

  张忠义介绍,培训营期望达成的目标是完善工匠学员个人的“五力”短板,同时通过导师辅导、小组交流和返岗研学等活动,对个人的攻关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结题汇报时展现,并在明年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活动”上集中展示。

责任编辑:bjzx003
广告服务

推荐

回放

x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北京资讯网诚聘 - 实习申请 - webmaster - 网上投稿 - 新闻热线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北京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